光电直读光谱仪作为金属材料分析的重要工具,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多种因素会导致分析误差的产生。那么,如何有效缩小这些误差呢?在日常分析工作中,为保证结果准确,需精心把控诸多环节。
分析条件的优化是基础。室内温度、湿度需适宜,氩气纯度要高,为分析营造稳定纯净的环境。予冲洗、予燃、积分时间的合理选择,光源放电参数的精准设定,都对分析结果起着关键作用。辅助电极的加工与清理也不容忽视,其状态影响电流传导与激发效果。日常标准化工作和标准样品工作不可或缺,它们是校准仪器、确保数据可靠性的重要依据。测光精度作为蕞终环节,直接决定结果的精确程度。

误差的产生往往源于多方面。氩气不纯是常见问题,其中含有的氧和水蒸汽会使激发斑点变坏,若管道或电极架有污染物残留或泄漏,直读光谱仪的分析结果会变差。试样放置不当,出现漏气,不仅激发声音异常、斑点变白,还会影响分析。分析样品与控制标样磨纹粗细应一致,避免交叉纹,磨样用力要均匀,否则试料表面易氧化。高镍铬钢磨样时,对新砂轮片及磨纹操作要求更严格。试样自身不能有偏析、裂纹、气孔等缺陷,要具有代表性。钨电极顶尖角度和放电间隙需保持稳定,放电后要及时清理电极,防止金属蒸汽污染激发。透镜内、外表面易受污染,降低透过率,影响工作曲线斜率,需定期清理。真空度不足会降低分析灵敏度,尤其是对≤200nm波长影响明显。分光室内恒温系统要稳定,保持室内温度一致,防止出射狭缝位置变化。光谱分析仪电源电压变化会改变激发单元放电电压,需控制在10%以内。温度和湿度变化也有影响,温度升高增加光电倍增管暗电流,湿度大易引发高压元件漏电、放电,使分析结果不稳定。只有全面把控这些因素,才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

在日常分析工作中,需从分析条件优化与误差防控两方面入手,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,如此方能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,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撑。